动态资讯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亮起“古韵风帆”,对公众正式开放;
四大类型展陈、四大活动陆续开启,邀请观众登上“运河之舟”,览古今同辉。
与首都博物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展览展示各具特色、珠联璧合。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
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组成。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
其中地上面积6.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3.77万平方米,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齐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
水三个元素——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
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观众站在远处看博物馆,
展陈大楼建筑高于共享大厅,5片船帆状的屋顶高低错落,曲线饱满,动感十足。
同时,展陈大楼立面通过街巷路口、篷架、门楼等柔化建筑体量的元素与水系结合,
形成一处类似于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开馆之际,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
建设成就,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览。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紧密配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
与首都博物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
专题展览、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
展览现场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
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位于展陈大楼二层的4个展厅。
通过八个部分超过1000件文物、艺术品,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
着重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展览现场
第一部分“江河道渠 水运初兴”,概述史前至南北朝时期区域性运河建设情况及北京人水关系。
以大型沙盘“人·水·城”展演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从先民依水而居到先贤营城理水,
从人类起源到国之首都的北京故事,展现人与水、城与河的共生关系。
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渠通幽州 多元融合”,展示隋唐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伟绩。
隋代大规模开凿、疏浚运河,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
南达明州(今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实现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
并在唐代得到维系和发展。隋炀帝兴修永济渠,是由中原直通今北京地区的第一条运河,
成为隋唐帝国向幽州(北京广安门附近)运送兵员与物资的主要渠道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军事政治功能。
展览现场
第三部分“辽金建都 漕运通济”,展示辽金时期北京在解决水源、
畅通水道方面为后代大运河建设积累的经验。这一时期,北京从北方军事重镇向政治、
文化中心城市转变,城市地位提升,城市职能扩大,人口大量聚集,对粮食和各种商品产生了巨大需求。
展览现场
第四部分“大都既定 一脉贯通”,展示元代将大运河裁弯取直,
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础。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将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
修建通惠河,使江南漕船直达大都积水潭,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伴随着水运交通的畅通,物资交换、人员交往、风尚交融,
京师文化传播辐射到运河沿线地区,引领潮流,形成南北融合、中外互鉴的开放格局。
展览现场
第五部分“京师繁会 帆樯络绎”,展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发挥政治国脉、
经济命脉、社会动脉的重大作用。明清两朝定鼎北京,大运河不仅为京师输送了源源物资,
更输送了济济人才。他们为北京创造了特有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北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
第六部分“漕运转型 曲折探索”,展示民国时期探索北京河渠水道的综合治理和利用。
民国时期,京杭大运河处于历史的低谷,功能从“国家漕运”向“内河航运”转变。
社会各界运用新型技术治水的理念层出不穷,治理方案也几经尝试。伴随着近代城市化发展,
有识之士开始着眼于从“水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索北京河渠水道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方式。
展览现场
第七部分“运河新生 造福京城”,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经过综合治理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全民积极参与北京段大运河整治建设。
同时,北京段大运河与城市引水输水工程共同构成首都“西蓄东排”的城市水系格局。
第八部分“城河共生 交相辉映”,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
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
北京段大运河成为城市发展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融合之河、民生之河。展览采取开放式结尾,翘首展望大运河与北京的美好愿景。
展览现场
两项专题展览与两项临时展览同步开放。专题展“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长27.4米,
观众可跟随艺术家的视角共同体验大运河沿途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专题展“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采用目前国内博物馆规模最大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
观众可穿越时空,畅游大运河。临时展“北京画院藏花鸟画精品展”将展出吴昌硕、
齐白石等多位名家的48件作品,营造出一派鸾翔凤集、百花齐放的盛景。
临时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紧扣10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
通过同一地点、同一景别、同一视角的对比变化,
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副中心的“拔节成长”和“蝶变重生”。
同时,观众还可以参观“石刻园林展示区”“博物馆防震科普展”等。
展览现场
另外,展陈大楼二层西侧,三层东、西两侧设有公共艺术平台展区。
二层西侧陈列已故旅美雕塑艺术家王维力先生的9件雕塑作品。三层东、西侧展示来自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的38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作品及相关文物,
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雕漆、京绣等。
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之城的“元、域、场”“城河共生 交相辉映”,
通过象征生态文明的艺术装置和多媒体画面中呼吸的光影变化,营造充满画意、水形、人影、
数字化文物的沉浸式体验“元、域、场”,流光溢彩的文明之光彰显大运河文化的强国气象。
码头小叙随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大运河文化、老字号传承、非遗文化、
通州地域文化与民族团结等5大主题社教活动也将陆续开启,主要面向儿童、
亲子、成人等多种受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展现北京历史风貌。
运河风物丰富多样的活动以设施齐全的功能区为依托。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社会教育空间,
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参观群体需求。其中,展陈大楼内设置了培训教室,学习体验中心、多功能厅,
共享大厅设置了开放式展览陈列区、运河食舫、码头小叙、报告厅、阶梯活动区、4D影厅等功能空间,
可以满足观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体验。
- END -
版权归本公司所有,仅供交流;侵权必究! QQ:765994289,微信:13938229518。
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
中国展览馆协会会员单位
郑州海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丰庆路口瀚海海尚C座九层
电话:0371-6388 6270 0371-5561 3536
手机:139 3822 9518(微信同号) 130 0752 9429 139 3820 6079(微信同号)
Q Q:1664 5826 58 2869 2879 48 微信公众号:ZZHTWH
邮箱:13938229518@163.com